進入台南開元寺官方網站 第一章ˉ序論 ˉˉ開元寺建於康熙29(1690)年,是清代將收入版圖後由官方所主導修建的「官寺」之一, 而作臺灣府、縣(臺南市)為臺灣佛教的起源地區,開元寺有其一定的歷史地位。 ˉˉ從延聘泉州僧志中禪師及其弟子起,開元寺就代代傳承不斷。 雖然,在乾隆末年、嘉慶初年開元寺第8代之後的傳承系譜中斷, 由於開元寺本身的文獻資料亦無法有效說明這段歷史, 日據大正年間的《臺南市寺廟臺帳》記載了開元寺的監院管理外部事務的外當家範圍也包括媽祖宮(大天后宮), 註1 是否兩寺的傳承有相對關係? ˉˉ明鄭時期,今臺南地區即有僧侶活動,清領之後,僧侶在臺的活動亦不曾間斷,就在開元寺延聘志中禪師住持之前, 原寧靖王朱術桂的宅第在施琅平臺後改建為天后宮,當時亦曾延聘僧人主之。 康熙23(1684)年諸羅縣令季麒光在募修這座天后宮時說:
ˉˉ從上述可知,季麒光「招墾荒園」、「永為常住執持之業」是否表示大天后宮的住持僧寄漚可能也是延聘而來? 也就是說,在開元寺創建之前六年,大天后宮延聘僧人住持、撥給寺田的模式,在開元寺創建之後也沿用之, 這種「官寺」的慣例,其意義為何? ˉˉ清代的開元寺由於有寺田的供給,寺僧生活當然無問題,但是,臺南地區包括開元寺僧在內, 清代僧侶的活動主要以從事超薦為主,特別是乾隆初年開元寺住持澄聲,還兼祈雨等活動, 受官方委託的開元寺僧從事這些活動的目的是什麼? ˉˉ進入日本殖民時代,開元寺的僧人系譜與活動相對清楚,既然鄭卓雲認為第9代至第34代開元寺系譜不明, 又如何將同治初年住持開元寺的榮芳和尚列為第35代住持? 僅早於開元寺創建六年的西定坊大天后宮自康熙23年至光緒24(1898)年為止,近二百年不過才傳承13代; 註3 另創建於清康熙58(1719)年或說康熙40年的白河大仙寺,至清末似乎也僅傳9至10代。 註4 這兩座都創建於清康熙間的寺廟,均可與開元寺的住持傳承相對應參考,是否開元寺的三十幾代的傳承有問題? ˉˉ從同治初年榮芳和尚前往鼓山受戒並住持開元寺開始,幾乎整個日本殖民時期的歷任住持, 都必須具有鼓山受戒身份才得為之。此一情況直至日本殖民末年得圓和尚時代才有所改變,其中轉折為何? ˉˉ開元寺由於寺產頗豐,在乾隆末葉便發生寺僧盜賣寺產的事件。 此一情況進入日本殖民、民國之後似乎更形嚴重。雖然開元寺因為寺產及僧人操守的問題而蒙受陰影, 但是,開元寺走向衰微的關鍵似乎是在民國44年證光和尚(高執德)因「白色恐怖事件」遭槍決之後。 在明哲保身的政治氛圍下,教界儘量與開元寺保持距離。 加上民國38年之後,大批大陸僧侶來臺,以江浙佛教為主體的戒法傳承不斷地展開, 原本崛起於日本殖民初年的臺灣佛教四大法脈(基隆月眉山靈泉寺、五股觀音山淩雲寺、苗栗大湖法雲寺、高雄大崗山超峰寺) 也相繼衰弱,開元寺能夠置身其外嗎? ˉˉ自日本殖民時代起,開元寺就相當注重文教及慈善事業,歷代住持皆有貢獻,未來的開元寺應該如何繼續向前推進?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