進入台南開元寺官方網站
貳、建築特色
ˉˉ開元寺建築群採伽藍七堂配置。伽藍為梵語,即僧園或僧院;七堂,專指寺院的主要建築,是佛寺建築平面佈局的一種制度。
ˉˉ中國佛寺建築原與印度相同,建塔藏舍利,沒有殿堂。為表示敬重,塔通常位於寺的中央,作為寺的主體, 四周配置其他機能性的空間,如僧房。在唐代(618-907),仍可見以塔為中心、四周廊屋的寺院配置,到了五代(907-960), 敦煌石窟壁畫出現以殿堂或樓為中心的佛教建築(圖十四),宋代(960-1279)禪宗盛行,已不再風行建塔, 佛寺建築以殿堂為主的佈局就此確立。
(圖十四)ˉ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畫,五代時期
資料來源:敦煌文物研究所,《敦煌藝術寶庫5》,1988:60
ˉˉ伽藍七堂原指具備七種堂宇的寺院,引申為堂宇齊備的大寺院。七堂的種類和配置隨宗派的不同而有些許差異,以禪宗為例, 七堂是指山門、佛殿、法堂、僧堂、廚庫、浴室、西淨(廁所),由數進四合院組成,主體建築的配置依次排列在一條主軸線上, 副體建築位於主體建築的左右兩側,形成左右對稱的格局,建築的高低大小,採前低後高,前小後大的布局, 鐘鼓樓可在大雄寶殿左右前側稍高出大雄寶殿的屋基,大雄寶殿通常是量體最大的建物。主要殿堂往往採用廡殿式或歇山式屋頂, 其他殿堂也皆為中國傳統建築形式,帶有明顯的民族特色。由於臺灣土地狹小,擁有如此恢弘格局者, 僅臺北萬華龍山寺與臺南開元寺二例,即使在日治時期開元寺受日本禪宗影響,其增改建工程也未破壞其原始配置的基本形貌 (圖十五、圖十六)
(圖十五)ˉ日治時期〈臨濟宗開元禪寺境內建物圖〉平面圖
資料來源:開元寺提供,2006年
 
(圖十六)ˉ平面圖
資料來源:臺南市政府,《第二級古蹟開元寺修護工程設計書》,1996年
ˉˉ由於開元寺為清修之地,裝飾較少,唯三川殿擁有豐富的雕刻和彩畫,一般廟宇屋頂上繁複的剪粘,在這裡, 含蓄向上彎曲的屋脊只有雙龍護塔,晴天時的蔚藍襯托屋脊優美的弧線,好似敞開胸襟擁抱藍天。1985年內政部公告指定開元寺內三川殿、 彌勒殿、大雄寶殿及拜亭為第二級古蹟,此範圍是1777年蔣元樞修建時定下的基礎,也是開元寺最具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的部份, 其中三川殿最是精采,以下分別介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