進入台南開元寺官方網站
貳、建築特色
ˉ7.其他建築和設施
(1)外山門
ˉˉ外山門為1960年商人龔聯禎所建,為三門形式,門前佇立一獅一象。山門又稱為「三門」,因為佛教寺院形式發展的初期, 寺院的外門常是三棟牌樓,故名「三門」。又有一說,是依據《佛地經論卷第一》:「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為所入門。 謂大宮殿三解脫門為所入處。……由此空等三解脫門得入淨土。」所以無論大門的形式為三門或一門,都稱為「三門」。 到了宋元時期,「三門」又稱為「山門」。
(2)碑亭
ˉˉ穿越外山門進入老樹蔭蔽的廟埕,可見到一座碑亭,為1998年修復工程改建的設施,亭中有六面石碑,分別是:「重修開元寺山門碑記」 註8 (1957年)、「新修海靖寺碑記」(嘉慶元年)、「新修海靖寺殘碑」(嘉慶元年)、「始建海會寺記」(康熙29年)、 「重修海會寺碑記」(乾隆42年)、「世奕是如公壽塔碑文」(嘉慶20年)等,是開元寺數百年來興修的紀錄。
(3)臺灣地形輪廓盥洗池
ˉˉ位在三川殿之前有一座以洗石子處理表面、圍成臺灣地形輪廓的盥洗池,此為日治大正時期興建的設施。 從大正時期留下的平面圖得知,當時水池就是以臺灣為形狀,並設有「手洗亭」,隱含入寺之前洗淨塵埃的暗示。
(4)「詩魂」碑
ˉˉ位在主要建築群北邊的一隅,立於昭和5(1930)年,相傳立碑之處乃是開元寺博學僧侶和酉山詩社成員吟唱詩作後, 埋葬詩文的遺跡。「詩魂」碑是否為證峰法師林秋梧(亦號「詩僧」)所立,尚待考證。